智能化數據網絡實驗室(AiNET Lab)軟件方面主要研究數據在網絡中的壓縮、傳輸、存儲等,研究方向包括數字圖像處理、無線調制技術、分布式能源控制技術、壓縮感知物聯網技術、機器學習無線傳輸技術、和5G關鍵技術等;硬件方面主要專注于智能穿戴設備開發、PLC生産線開發、智能傳感器開發等方面。
研究團隊現具有高級職稱人數2人,中級職稱4人,在讀博士生2人,在讀碩士生4人,橫縱向課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:
l 大數據可視化及分析算法設計,
l 基于各自傳感器的便攜式或微型設備開發,
l 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件開發,
l 數據後台管理與開發,
l 各類半導體傳感器開發,
l 機器視覺識别算法與開發,
l 三維視覺高精度檢測,
l 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數據壓縮、存儲、傳輸及計算,
l 消費電子開發和通訊設備開發,
l 智能裝備開發。
一.團隊成員
周清峰(團隊帶頭人)
(郵箱:enqfzhou@ieee.org, 辦公地點:9A411)
博士,教授,博士生導師,1978年8月生,2000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學位,2003年獲美國Clemson 大學碩士學位,2010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通信專業博士學位,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從事有關網絡編碼的助理研究員工作,2012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從事有關幹擾對齊的博士後工作。2012年10月加入合肥工業大學,獲聘“黃山青年學者”特聘教授。2017年加入東莞理工學院,獲聘“學科方向領軍人才”特聘教授。
l 現為IEEE 會員,中國電子學會會員,中國通信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;
l 已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(總經費80萬,塊衰落信道下無CSIT幹擾對齊的理論與算法研究,61471156,2015-2018);
l 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(直接經費65萬,延遲CSIT下兩跳中繼廣播信道的高效傳輸技術研究,61971138,2020-2023);
l 現主持廣東省重大科技項目1項(總經費300萬,面向兒童健康與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設備,2016B010108002,2016-2020);
l 現主持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(新一代通信技術)1項(總經費12.5萬,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統中的數據處理方法與研究,2020ZDZX3047,2021-2023);
l 參與完成佛山市創新團隊1項(市區各500萬);
l 迄今發表論文70餘篇,其中SCI期刊論文40餘篇,包括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on Communications、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、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、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、IEEE Access、和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國際頂級期刊論文20餘篇;
l 出版專著1部(《無線網絡編碼》、人民郵電出版社、2014);
l 會議論文獲得ICACT2013 Outstanding Paper Award(優秀論文獎);
l 2015年獲安徽省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工科組一等獎;
l 2016年獲得第八屆安徽省優秀論文二等獎;
l 目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4人、博士研究生1人。
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聯網、智能硬件(可穿戴設備)、大數據應用、人工智能在5G技術中的應用等。在物聯網和智能穿戴設備方面有較強的産業化積累,申請相關專利50餘項、獲授權發明專利近10項。
(郵箱:2023893883@qq.com,辦公地點:8A203)
碩士,副教授。曾經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交換接入網業務部從事研究開發工作,主持和參加了寬帶接入設備線路測試系統、寬帶接入設備用戶線路接口設計、接入網中繼接口設計等多個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,通過工業與信息産業部、中國電信集團等的測試驗收,在全世界範圍内建網或者使用。目前在東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從事科研和澳门金莎。近幾年主持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、 參加省級重點實驗室項目、省科技計劃項目等各級項目10餘項,在國内外刊物與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。獲東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。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等專利10餘項。2018-2019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系訪學。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理論與技術、智能控制與網絡集成、通信網性能評估及優化設計。
陳高
(郵箱:chengao@dgut.edu.cn,辦公地點:9A411)
博士,講師,1984年7月生,東莞理工學院優秀青年博士引進人才, 2016年6月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,2016-2018年在清華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圖像去噪, 壓縮感知與圖像恢複, SAR遙感圖像處理與識别, 稀疏信号處理。五年内在國際著名期刊 Remote Sensing、Signal Processing、Signal Processing-Imag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以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等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,其中SCI檢索5篇,EI檢索6篇,文章共被引40餘次,參與國家/省部級項目6項。目前為Signal Processing,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,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等期刊的審稿人。
曲春曉
(郵箱:116337080@qq.com,辦公地點:9A411)
博士,講師,2016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,獲博士學位。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12實驗室海思無線芯片研發部從事5G 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算法研究,2018年9月至今在東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。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布式能源控制以及電力物理信息融合系統,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等SCI期刊和EI會議發表論文6篇。曾參與國家863計劃課題“北鬥地基導航信号網絡關鍵技術”,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“大規模電網修複機制—信息物理系統理論框架”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“不利天氣條件下新疆高速公路動态限速協同控制算法研究”等多個科研項目。
劉婵梓
(郵箱:liucz@dgut.edu.cn,辦公地點:9A411)
博士,講師,碩士生導師,1987年10月出生,2017年6月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,獲博士學位。2017年6月至今在東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。研究領域為壓縮感知技術、MIMO信号傳輸與處理技術、圖像處理,主要包括:壓縮感知原理及其應用;基于稀疏表示的圖像後期處理及高效傳輸;基于壓縮感知和深度學習的MIMO信号複用傳輸與處理。曾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(973計劃)---高移動性寬帶無線通信網絡重點理論基礎研究。現主持2020年粵莞聯合基金青年項目1項。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6篇,發明專利授權2項。
黃妙娜
(郵箱:190930043@qq.com,辦公地點:9A411)
博士,講師,2014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,獲博士學位,2014年12月至今在東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,2017年任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訪問學者。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,現主持2021年粵莞聯合基金青年項目1項,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“回聲幹擾抑制中的自适應信号處理算法研究”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“傳感器網絡中的信号盲分離算法研究”,主持校級課程建設項目2項,目前發表SCI和EI學術論文6篇,獲授權的發明專利4項,申請發明專利2項,參與編撰《IP通信原理與實踐》教材1部。
韓倩平
(郵箱:20180466@dgut.edu.cn,辦公地點:9A411)
(聯系電話:13790128838,理工短号:628838)
本科,實驗室科研助理,負責行政業務。
二.科研成果
1.項目
序号 | 項目名稱 | 項目類别 | 項目負責人 | 項目狀态 |
1 | 衰落信道下無CSIT幹擾對齊的理論與算法研究 |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| 周清峰 | 已結題 |
2 | 延遲 CSIT 下兩跳中繼廣播信道的高效傳輸技術研究 |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| 周清峰 | 在研 |
3 | 面向兒童健康與安全的可穿戴智慧設備 |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| 周清峰 | 在研 |
4 | 基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通信系統中的數據處理方法與研究 |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(新一代通信技術) | 周清峰 | 在研 |
5 | 基于健康物聯網的人體監護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| 廣東省科技廳項目 | 陳衛 | 在研 |
6 | 基于深度學習和壓縮感知的MIMO系統信号複用傳輸技術研究 | 廣東省粵莞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| 劉婵梓 | 在研 |
7 | 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移動魯棒性和負載均衡聯合優化算法設計 | 廣東省粵莞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| 黃妙娜 | 在研 |
8 | 基于物聯網的人體健康監測系統的研究和實現 | 東莞市科技項目 | 陳衛 | 已結題 |
9 | 基于3C融合的家庭網絡服務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 | 東莞市科技項目 | 陳衛 | 已結題 |
10 | 通信工程系AiNET教學團隊 | 東莞理工學院教學團隊建設項目 | 周清峰 | 在研 |
11 | 多源異構圖像融合與變化檢測技術 | 橫向項目(清華大學(高技術實驗室)) | 陳高 | 在研 |
2.論文
(1) Q. F. Zhou, Q. T. Zhang, Francis C. M. Lau, “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-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”,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, VOL. 31, NO. 10, pp: 2141 – 2153, 2013.( 中科院 1區, IF 11.42)
(2) Q. F. Zhou, W. H. Mow, S. L. Zhang* and D. Toumpakaris, “Two-way Decode-and-Forward for Low-Complexity Wireless Relaying: Selective Forwarding versus One-bit Soft Forwarding”, IEEE Trans. Wireless Commun, vol. 15, no. 3, pp. 1866-1880, 2016.( 中科院 1區, IF 6.779)
(3) G. Chen, G. Li*, Y. Liu, X. P. Zhang, L. Zhang, “SAR Image Despeckling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Fractional-Order Total Variation and Nonlocal Low Rank Regularization”, IEEE Trans.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, vol.58, no.3, pp. 2056 - 2070, 2019. (中科院 1區, IF
5.855)
(4) Q. F. Zhou, A. Huang, M. Peng, F. Z. Qu*, L. S. Fan, “On the mode switching of Reconfigurable-antenna-based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”, IEEE Trans. on Vehicular Technology, vol.66, no.8, pp.6958-6968, 2017. (中科院 2區, IF 5.379)
(5) Q. F. Zhou, L. Zhao, M. Peng*, X. Y. Liu, L. S. Fan, “TDMA-based Cooperative NC MAC Scheme for Two-way Relaying Networks”, IEEE Access, vol. 6, pp.7123-7133, 2018.( 中科院 2區, IF 3.745)
(6) X. D. Wang, Q. F. Zhou*, Y. T. Gu, J. Tong, ”Compressive Sensing-Based Data Aggregation Approaches for Dynamic WSNs”,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, vol. 23, no. 6, pp. 1073 – 1076, 2019.( 中科院 2區, IF 3.419)
(7) X. D. Wang, Q. F. Zhou*, J. Tong, “V-Matrix-Based Scalable Data Aggregation Scheme in WSN”, IEEE Access, vol. 7, pp. 56081 - 56094, 2019.( 中科院 2區, IF 3.745)
(8) X. D. Wang, Q. F. Zhou*, C. X. Qu, G. Chen, J. J. Xia, “Location Updating Scheme of Sink Node Based on Topology Balance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WSN”. IEEE Access, vol. 7, pp. 100066 - 100080, 2019.( 中科院 2區, IF 3.745)
(9) C. Z. Liu, Q. F. Zhou*, X. D. Wang, K. P. Chen, “|MIMO Signal Multiplexing and Detection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and Deep Learning”, IEEE Access, vol. 7, pp. 127362 - 127372, 2019.( 中科院 2區, IF 3.745)
(10) J. J. Wu, X. Y. Liu, C. X. Qu, Chi-Tsun Cheng, Q. F. Zhou*, “Balanced-switching-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-Alignment Scheme for 2-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”,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, Vol. 24, no. 10, pp. 2324 - 2328, 2020.( 中科院 2區, IF 3.419)
(11) J. Wu, X. Liu, C. Qu, C. -T. Cheng and Q. Zhou*, "Balanced-Switching-Oriented Blind Interference-Alignment Scheme for 2-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," i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, vol. 24, no. 10, pp. 2324-2328, Oct. 2020
(12) C Qu, X Liu, J Wu, L Yin, H Li, CT Cheng, Q Zhou*, “Retransmission methods to improve voltag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,”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, vol. 25, no. 6, pp. 1862-1866, 2021. ( 中科院 2區, IF 3.419)
3.專利
(1) 陳衛,一種融合型網關系統 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209836145,授權日:2018.07.20
(2) 陳衛,一種異構網絡的數據傳輸和保持方法,已授權,專利号:2015106503070,授權日:2018.11.27
(3) 周清峰、李廉、王愛國、楊矯雲,一種潛水智能服裝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101232885,授權日:2019.02.26
(4) 周清峰、王愛國、劉禮,一種面向健康的智能鞋墊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102355492,授權日2019.05.31
(5) 周清峰、王愛國、安甯、範智勇,一種輔助睡眠的床墊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10238263X,授權日:2019.12.20
(6) 周清峰,範智勇,周豐豐,李勇,陳仕偉,侯韓旭,一種具有汗液傳感器的智能床墊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108462178,授權日:2019.12.20
(7) 周清峰,範智勇,周豐豐,李勇,陳仕偉,侯韓旭,一種汗液傳感器,已授權,專利号:CN2017108462163,授權日:2020.01.03
(8) 周清峰、王愛國、楊矯雲、李廉,一種消防智能服裝,已授權,專利号:201710123289X,授權日:2020.01.14
(9) 周清峰,王愛國、安甯、範智勇,一種智能床墊報警系統,申請号:2017102356300,申請日:2017.04.12
(10) 陳高、王翠瑜、周清峰,一種基于耦合卷積稀疏編碼的跨模态圖像匹配方法,申請号:2020102239277,申請日:2020.03.26
4.著作
(1) 《無線網絡編碼》,周清峰、張勝利、開彩紅、李瑜波,人民郵電出版社,2014.11.01
5.獲獎
(1) 安徽省第二節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學競賽一等獎(自然科學應用學科組)。周清峰,獲獎日期:2015.08.31
(2) 第八屆安徽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《Diophantine Approach to Blin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Homogeneous K-User 2x1 MISO Broadcast Channels》,周清峰,獲獎日期:2016.01.20
三.成果展示:
1.基于加速度計的運動監測可穿戴産品跑步,能實現以下功能:(步頻、步幅)監測;籃球、足球等運動狀态監測;老人跌倒監測,遠程監控;體感遊戲;非接觸式人機交互。成果實物如圖1所示。
圖 1鞋墊結構圖和監測APP界面圖
2.網格化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:自有知識産權硬件設備;單個站點可測 6 種有害氣體濃度;定位有害氣體的源頭;太陽能供電;5G無線數據收集,阿裡雲存儲;自建後台大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;為空氣質量治理提供數據支撐。成果實物如圖2所示。
圖 2數據管理及分析系統界面和實物圖
3.睡眠質量監控系統:采用2排16個陶瓷壓力傳感器;測量呼吸與心率(較難);測量翻身與離床狀态等;監測數據實時上傳;目标對象為老年人、病人或兒童;開發Web端監控平台系統和睡覺健康大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。測試實物如圖3所示。
圖 3壓力傳感器實物圖和産品測試過程圖
4.陣列傳感器和仿生光電傳感器(合作者成果):半導體陣列傳感器;可同時檢測多種有害氣體;能耗低壽命長;打破西方國家在高端氣體傳感器的壟斷;采用納米線光電傳感器取代人類視網膜;颠覆性地實現球面光電傳感器,國際首創;2020年5月《自然》雜志的封面文章。如圖4-1,4-2所示。
圖4- 1 陣列傳感器結構圖
圖4- 2 EC-EYE的結構細節